初中学生预防艾滋病核心信息
来源: 艾防中心
为进一步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和《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推进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深入开展,遏制艾滋病在青年学生人群中的传播,保护身心健康,在教育部、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有关司局指导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教育部全国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专家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艾滋病防治条例》,以及教育部印发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小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大纲》《中小学生毒品预防专题教育大纲》《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要求,根据初中学生特点和需求,制订了初中学生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十条核心信息,为初中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艾滋病是一种危害大、病死率高的重大传染病。目前既不可治愈,也没有疫苗,一旦感染艾滋病,需要终身规律服药。
二、目前我国青年学生中艾滋病主要传播方式为性传播,特别是男性同性性行为传播。因发生无保护性行为或者被性侵的未成年人感染艾滋病案例时有发生。
三、性传播疾病和使用毒品可增加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工具文身、打耳洞、拔牙等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可能。
四、日常学习和生活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应得到理解和关怀,不能歧视他们,要反对社会歧视。
五、识别人际交往当中的性骚扰、性侵害,凡是引起自己反感、压抑或恐慌的带有性含义的语言、表情、动作、文字、图像、视频、语音、链接或者其他任何方式都是性骚扰,引诱、胁迫发生的性行为就是性侵害。如遇到性骚扰和性侵害,要及时报告给可信赖的成年人。
六、学习掌握性健康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与技能,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未成年人避免发生性行为,青少年尽量推迟首次性行为时间。
七、坚决拒绝易感染艾滋病行为,抵制同伴压力,远离第一支烟、第一口酒、第一次毒,不好奇尝试。充分权衡利弊并预判后果,选择所做的每一个行为都是安全、无吸毒、无感染艾滋病风险的正确决定。
八、不能通过外表判断一个人是否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只有通过检测才能判断。如发生过易感染艾滋病行为,要尽早告诉监护人,主动进行艾滋病检测与咨询,早发现、早诊断。
九、发生易感染艾滋病行为后,要尽快告诉监护人,及时到指定医院咨询,必要时可采取药物预防,减少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风险,2小时内服用预防药物效果最佳,72小时内服用有效。感染艾滋病病毒后应及早接受抗病毒治疗。
十、学习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运用法律武器减少感染艾滋病风险和保护自身安全。与十四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发生性关系,不管对方是否自愿,都是犯罪行为;故意传播艾滋病要承担法律责任;吸毒是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