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 VPN入口 | 网站地图 | 繁体版 | English
  首  页
机构信息 防治动态 会议培训 科学研究 经验交流 技术指南 健康专题 资源下载 服务信息
  政策法规  综合防治  疫情监测  实验室检测  健康教育  行为干预  治疗关怀  督导评估  国际合作
 
  疫情估计 当前位置:首页>>旧版网站>>疫情监测>>疫情估计
 
 
 
全国初步完成艾滋病异性传播危险因素快速评估工作
2014-12-29
    

  2007年以来,经性传播逐渐成为我国每年新发现HIV/AIDS病例的主要传播途径,各地区每年新发现病例中,自述经异性传播的病例数和所占比例逐年上升。为进一步了解我国艾滋病异性传播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探索防控艾滋病经性传播的有效干预措施,性艾中心组织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2014年1-6月新发现的自述有过非婚异性性行为的HIV/AIDS病例开展回顾性调查。

  本轮抽样调查全国新发现异性传播病例18110例,经过接触史和传播途径等关键信息的复核,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艾滋病病例报告在首次随访中,传播途径判定准确率达到90.5%,另外9.5%承认可能通过其他艾滋病相关高危行为感染,主要为男男性行为(4.9%)或注射吸毒行为传播(1.0%)。

  本轮调查重点关注了艾滋病经异性传播的主要形式。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不同人群特征的异性传播方式构成不同,男性以商业性行为传播(59.3%)为主,女性以非婚非商业(46.2%)和配偶间传播(31.7%)为主。其中,非婚非商业的异性传播形式较为复杂多样,可能包含了临时异性性伴性行为和非婚固定异性性伴(男朋友或女朋友)间传播。

  本轮调查提示,在继续推动商业性行为人群干预的同时,亟需探索非商业异性性行为的综合干预措施,寻找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模式。此外,HIV感染者的非婚异性性伴告知工作尚需加强,应进一步扩大HIV感染者密切接触者的告知范围,鼓励和督促感染者将自己的感染状况告诉自己的非婚固定性伴,避免和减少HIV的二代传播。(性艾中心流行病学室 郭巍 陈方方/供稿 崔岩/审核)

 
 
附件:
 
 
字体大小
健康咨询 留 言 板
领导信箱 邮件订阅
在线调查 RSS订阅
 

Copyright©2002-2023 版权所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与免责声明 建议使用 1024*768 分辨率,IE6.0以上浏览器  京ICP备15059134号
地 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 编:102206 联系电话:010-58900922(中心办公室)
E-mail:office606@chinaaids.cn (中心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