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义,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开创了白血病和肿瘤的诱导分化疗法,首创用国产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使这种凶险、高死亡率的急性白血病缓解率达到95%,5年生存率上升至目前的92%。他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在内的国家级奖项7项,省部级科技奖17项。国际上获肿瘤研究奖4项,包括凯特林肿瘤研究大奖,这些奖项在国内都是唯一获得的学者。此外,他还获香港何梁何利基金奖,求是杰出科学家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荣誉科学博士学位等殊荣。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振义院士简介
王振义,男,1924年11月出生于上海。1948年毕业于震旦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曾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等职,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作为一名血液学专家,王振义院士在60余年的从医生涯中,为医学实践和理论创新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成功实现了将恶性细胞改造为良性细胞的白血病临床治疗新策略,奠定了诱导分化理论的临床基础;确立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上海方案”,阐明了其遗传学基础与分子机制,树立了基础与临床结合的成功典范;建立了我国血栓与止血的临床应用研究体系。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临床表现最为凶险的一种白血病类型,其缓解率低、死亡率高。传统化疗在杀死白血病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也具有杀伤作用,会加剧出血,导致早期死亡。王振义院士依据诱导分化学说,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疗APL的诱导分化疗法,证明采用全反式维甲酸可以将恶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为良性细胞,引起了国内外医学界的高度关注,并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证实。2009年美国“临床指南”将全反式维甲酸治疗APL定为规范性治疗方案。在有效缓解治疗APL的基础上,王振义院士不断优化治疗方案,发现联合应用维甲酸和氧化砷治疗APL,可使五年生存率上升至95%,从而使APL成为第一个可治愈的成人白血病。为此,国际血液学界特将此方案誉为“上海方案”。在临床治疗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王振义院士又揭示了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APL是一种针对致癌蛋白分子的“靶向治疗”方法。维甲酸的应用开拓了人类治疗肿瘤的新思路与新途径,成为转化医学的典范;“上海方案”是诱导分化学说的具体体现,是靶向治疗的成功范例。
王振义院士于1988年在《Blood》上发表的论文,迄今已被广泛引用1713次,成为全球引证率最高和最具有影响的代表论文之一。1994年,王振义院士获得国际肿瘤学界的最高奖––凯特林奖,评委会称他为“人类癌症治疗史上应用诱导分化疗法获得成功的第一人”。此外,他还获得瑞士布鲁巴赫肿瘤研究奖、法国台尔杜加世界奖、美国血液学会“海姆瓦塞曼”奖、求是杰出科学家奖、首届“何梁何利科技奖”等。
王振义院士作为一名医学家,秉承高尚医德,拯救了无数生命,作为一名科学家,成功实践了诱导分化理论,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作为一名教育家,为国家造就了众多优秀的血液学专业人才,对世界医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王振义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胡锦涛颁发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