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 VPN入口 | 网站地图 | 繁体版 | English
  首  页
机构信息 防治动态 会议培训 科学研究 经验交流 技术指南 健康专题 资源下载 服务信息
  政策法规  综合防治  疫情监测  实验室检测  健康教育  行为干预  治疗关怀  督导评估  国际合作
 
  救灾防病 当前位置:首页>>机构信息>>救灾防病
 
 
 
战斗在重灾区理县的性艾中心人
2008-06-13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在此次地震中,理县系重灾县之一,受灾面积100%。截至5月29日,受灾人口为51270人,死亡人数达104人,受伤1566人,其中重伤58人。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提出了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的工作要求。5月22日,卫生部救灾防病应急队理县工作队(即第八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抗震救灾防病工作队)40人从北京出发赴理县开展抗震救灾防病工作。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性艾中心)汪宁副主任和阮玉华研究员、邢文革研究员、罗巍副研究员、马伟副研究员5位同志一同随队前往理县。一路上,队员们克服道路困难,冒着余震、塌方和飞石的危险,翻过海拔4000多米的两座大山,于24日到达理县。到达县城后,队员们马上开始安营扎寨。尽管大家极度疲劳、现场环境复杂且受余震影响,但大家毫不恐惧、毫无怨言, 克服现场困难,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迅速行动, 在垃圾成堆的荒地上支起帐篷, 树起卫生部防病抗灾应急队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队旗。刚抵达时,灾区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尤其是用水用电极不方便,另外由于行装相对简陋,队员们全部睡在荒地上,山区夜晚大雨滂沱、寒气逼人,但队员们却没有一句怨言,马上投入了灾区的防病工作。
  汪宁副主任不顾自己身患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作为专家加入县救灾防病领导小组。他领导一组队员负责信息收集、协调与综合工作,协助卫生局对灾后的卫生、救灾医疗资源等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对这些信息按种类进行评估,为理县灾后重建指挥部和县卫生局整合卫生资源,规划理县公共卫生远景提供参考。同时,他还努力与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协调,改善队员的生活条件。干预室的罗巍同志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每天加班加点,按照灾区不同方面需求收集信息,同时与其他同志一起,尽力协调在灾区的各方面防疫组织与单位,努力做到信息了解透彻。每天发布相关理县疾控简报。在综合筛选各个方面信息的基础上,目前每天形成一期防疫工作简报向中心报告。由于过度劳累,汪宁副主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日益加重,不得不用手扶着腰才能正常行走,但他仍然一直坚持工作到接替他的刘中夫副主任到来。在此期间,他还非常关心灾区儿童的学习生活。当了解到来自汶川的学生罗霄霞非常渴望学习时,他主动打电话给北京市宣武区天桥街道办事处,帮助小霄霞联系到北京育才学校借读,并提出承担小霄霞在北京的生活费用。参比室的邢文革同志在参加全县消杀及宣教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对理县疾控中心实验室在地震中的受损情况进行了评估,并为今后实验室的重建提供了意见和建议。根据工作需要,病毒免疫室阮玉华同志和综合防治与评估室马伟同志与其他十名队员一起,赴理县蒲溪乡开展现场公共卫生状况及需求调查。在道路交通尚未畅通、沿途仍塌方碎石时有落下的情况下,冒险到达蒲溪乡政府。随后,阮玉华和马伟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沿崎岖山路步行往返6公里去奎寨村开展入户调查。他们了解了村里的受灾情况、村民疾病发病情况、应急资源及5个安置点的公共卫生状况,还对5名村民进行了访谈,深入了解饮水、饮食和环境卫生状况和当前的紧急需求,掌握了灾区的第一手资料,为制订预防传染病的爆发流行预案奠定了基础。在蒲溪乡期间,由于通讯中断,手机信号不通,与县城的联系只能依靠“鸡毛信”方式。离开蒲溪乡时,他们还将防护服、手套、口罩、部分食品捐赠给乡卫生院。5月31日,在得知需要往地震中心汶川县调拨10名队员时,阮玉华同志又与其他9名队员前往汶川协助当地开展救灾防病工作。
  前方队员的情况时刻牵动着每一个性艾中心工作人员的心。中心领导每天给队员发来慰问短信,及时了解队员的工作和家庭情况。中心人事和党群办公室给每个队员家属发去了慰问信,并前往队员家中看望,帮助队员解决家中的困难,解除了队员的后顾之忧。同事们也每天发来短信关心大家的工作和生活。中心副主任刘中夫同志在得知汪宁副主任病情加重后,不顾自己也身患感冒,抱病主动报名提出前往理县接替汪宁主任。
  刘中夫副主任从接到大中心应急办正式通知到出发仅有短短的7个小时。他匆匆从大中心领取配发的个人防护用品,到家中匆匆拿些个人用品,瞒着八十五岁的老母亲,与家人告别,匆匆踏上征程。途中冒着余震、滚石、塌方的危险,幸运躲过车祸,于6月1日到达理县。考虑到灾后物资缺乏,在赴理县途中,为队员紧急采购生活用品和物资。到达理县后马上投入工作,接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理县救灾防病工作队队长兼理县抗震救灾防疫指挥部副总指挥、理县抗震救灾防疫疾病监控专家组组长。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熟悉了理县的灾情和当地的防疫工作需求,领导全队开展防病工作。同时,为解决队员们的生活困难,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在短短几天内,陆续为队员解决了床、棉被、药品、生活用品等需求,使得队员的生活条件日益改善,稳定了军心。由于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他的感冒日趋加重,出现肺部感染症状,不得不到医院打点滴。尽管如此,他还是带病坚持工作,挂着吊瓶部署、指挥全队的工作。
  为整合与合理部署抗震救灾卫生资源,国家卫生部与总后卫生部决定对汶川、理县、茂县三个重灾县实行军地联合防控模式。理县抗震救灾卫生防疫指挥部下设成立了7个专家工作组。刘中夫队长和性艾中心的罗巍、马伟加入到疾病监控组,刘中夫队长担任组长。该组主要负责流行病学调查,尤其是消化道和虫媒传染性疾病的监测,同时对腹泻和发热等症状进行监控。
  三名同志和疾病监控组全体队员与第三军医大学专家一道,充分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充分调动和发挥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和作用,广泛发动和依靠群众力量,在进一步完善疫情报告网络的同时,根据灾区实际情况,适时提出建立灾后理县症状主动监测网络,自6月2日着手开展此项工作,在疾病监控专家组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截止6月11日,已建立症状监测哨点77个。确定监测报告联系人79名。该网络已覆盖人口密集的县城城区和城乡结合部,覆盖常住及流动人口(包括救灾部队官兵和其他救灾人员)万余人。建立该网络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明确分工,责任到人;迅速建立并完善症状监测网络,将防病关口前移;开展传染病分析和预测评估,加强入城车辆物资人员防疫工作;在设立症状主动监测的同时,强化和落实15个传染病和症状监测报告单位的工作责任。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监测;通过小组例会制度,将监测信息和流调结果迅速向指挥部反馈;将症状监测网络服务外延,扩大专业领域和范围,建立常效机制,为灾后防病和灾后恢复重建疾病监测与公共卫生服务系统搭建综合平台。
  罗巍和马伟被分在第二分组,即疫情及症状监测与分析组,主要任务是收集疫情及症状监测信息并进行趋势分析,将有关信息提供给流行病学调查组做个案流调等。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罗巍同志还与其他同志一起承担了疾病监控组工作总结的任务,马伟同志参加了对报告的疫情和监测发现的症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症状排查、症状监测信息的核实工作。目前,疾病监控组的工作已在理县目前抗震救灾防病工作中显示出良好成效,并将在理县今后疾病监测工作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对理县今后疾病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发挥更好的指导和启示作用。截至目前理县传染病疫情略低于常年水平。
  为进一步改善理县县城卫生环境,清除卫生死角,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在中国疾控中心理县抗震救灾防疫工作队的建议下,理县抗震救灾防疫指挥部在理县县城开展了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刘中夫队长、马伟和罗巍同志与疾病监控组的其他同志一道,协调并安排驻地部队铁军做好垃圾、污水的收集,消毒及清运。清除了包干片区帐篷及其周边的各类垃圾、污水、人畜粪便及卫生死角等病媒生物孳生地,将景观水系还清。共清除和疏通污水沟2条,清运了大量生活垃圾,清除淤泥1000余公斤。并向污水沟和片区厕所洒石灰消毒100余公斤;发放爱国卫生运动宣传材料200余份。
  在做好灾后防病工作的同时,性艾中心的队员还时刻关心灾区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参比室的邢文革同志对当地的饮食不习惯,每天泡方便面充饥。但他还是在工作之余,坚持每天为灾区儿童补习功课。刚开始只有几名住在附近的学生前来,后来很多儿童慕名而来,渐渐发展成“帐篷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从语文、数学到英语,他人人都教,样样都教,学生们都亲切地称他“邢校长”。地震使孩子们失去了学习的机会,但邢校长的帐篷学校又让他们重新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性艾中心的几名队员还继续战斗在灾区理县。和其他灾区的性艾中心人一样,他们各自都承担着中心的重要工作,每人家里都有着这样那样的困难,目前面临队员调整和轮换情况,但性艾中心在理县的全体队员没有一个人提出要撤回北京。大家一致表示,服从大中心的统一安排,只要没有撤换命令,就一定坚守在理县的救灾防病岗位上。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信念:不惜一切代价来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为性艾中心争光,为中国疾控中心争光,为灾区的救灾防疫工作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性艾中心办公室)
 
 
附件:
 
 
字体大小
健康咨询 留 言 板
领导信箱 邮件订阅
在线调查 RSS订阅
 

Copyright©2002-2017 版权所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与免责声明 建议使用 1024*768 分辨率,IE6.0以上浏览器  京ICP备15059134号
地 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 编:102206 联系电话:010-58900922(中心办公室)
E-mail:office606@chinaaids.cn (中心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