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回顾 | 邮箱登录 | 内网登录 | VPN入口 | 网站地图 | 繁体版 | English
  首  页
机构信息 防治动态 会议培训 科学研究 经验交流 技术指南 健康专题 资源下载 服务信息
  政策法规  综合防治  疫情监测  实验室检测  健康教育  行为干预  治疗关怀  督导评估  国际合作
 
  其它 当前位置:首页>>健康教育>>2017年世界艾滋病日>>其它
 
 
 
艾滋学生数量增长快 55%大学生不戴安全套
2013-12-01
    

  121日将是第26个世界艾滋病日,主题仍为“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Getting to Zero)。在广东省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会长、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学顾问许锐恒看来 ,零新的HIV感染、零 AIDS 相关死亡、零歧视,前两者暂无可能,而反对歧视,向零歧视迈进,是目前最迫切的应对之策。

  根据目前防艾形势,最应注意的是“艾滋学生”、“艾滋老人”的增加趋势,其传播感染大多经由多性伴、男同性接触,需要引起正视。

  艾滋学生数量增长快

  艾滋老人80%多性伴

  问:作为长期艾滋病防治领域专家,当前您最关注哪些人群?

  答:连续几年的情况表明,目前最应该关注、正视的人群是青少年、老人的感染增加,也就是人们形象地说的“艾滋学生”“艾滋老人”。

  据原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卫组织联合发布的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的报告,2006年至20119月,每年新检测发现的HIV感染者、患者中,职业报告为“学生”的,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从2006年的0.96%升至2011年的1.64%

  报告还显示,感染的学生,经同性性传播比例从2006年的8%,升至2011年的55.5%,经与异性性传播比例从4%升至19.3%。说明青少年,包括在校大学生,受 HIV 感染的威胁越来越大。艾滋病正逐渐向被视为净土的大学校园侵蚀,这是必须要正视的事实。

  “艾滋老人”是另一逐年增加的人群。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2005年至2010年,60岁以上男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比例由2.2%扩大为8.9%60岁以上男性艾滋病人,由5.4%扩大为11%

  广东的情况也显示,老年病例逐年增加,且多性伴情况明显,据个案调查发现,80%有多性伴现象。

  我们分析,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健康状况改善,老年人尤其是老年男性的性活跃年龄在延长,退休之后仍精力旺盛,再加上丧偶或伴侣没性趣等原因,一些老年男性会去寻求性服务。这些老人往往选择比较隐蔽的低档暗娼,且不使用安全套,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很高。

  55%大学生不戴安全套

  应该拒绝不安全性行为

  问:对于“艾滋学生”增加趋势,可以做些什么?

  答:要分析增加的原因,艾滋病感染者、患者的20~24岁年龄组中,学生所占比例从2006年的20.3%升至2011年的49.0%,深入探究可发现,不安全性行为是最主要原因。

  研究者曾做中国大学生与艾滋病相关的性安全研究,发现11.9%的大学生有过3个以上性伴,大学生中的男男同性行为人群(MSM),已成为全国大中城市不可忽视的活跃的MSM人群,甚至有万人大调查表明,7%男性大学生有过男男性行为经历,而且30%的性伴是陌生人,55%未使用安全套,11%有过商业男男性行为。

  因此,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开放、个性张扬,却又自控力低的特点,一方面要提高性安全防护意识,提高校园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感知艾滋病威胁的存在,增强大学生应对危险情景、拒绝不安全性行为等能力。

  应对艾滋病需脚踏实地

  目前最迫切是零歧视

  问:第26个世界艾滋病日,主题仍为“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您怎么看?

  答:向“零”艾滋迈进,包括零新的HIV感染、零 AIDS 相关死亡、零歧视。我认为,当艾滋病患者获得较有效治疗,存活时间会不断延长;新发感染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感染HIV的存活人数会越来越多,因此零新感染、零相关死亡都暂时不可能;同时还要面对与慢性病共存的问题,例如心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因此目前最迫切的是向零歧视迈进。

  目前应对艾滋病,需要的是脚踏实地,如通过阻断母婴传播、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暴露前抗病毒预防、危险行为干预和健康促进等,加强实施现有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从公共卫生角度看,随着医学科技进步,很可能越来越多人“携艾滋生存”,因此,零歧视愈加突显重要性。在防控流行病上,歧视恰恰可造成防控无法进展,它会使得有需要的人群,无法得到充分的预防、检测、治疗、关怀等基本服务。(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附件:
 
 
字体大小
健康咨询 留 言 板
领导信箱 邮件订阅
在线调查 RSS订阅
 

Copyright©2002-2016 版权所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与免责声明 建议使用 1024*768 分辨率,IE6.0以上浏览器  京ICP备15059134号
地 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 编:102206 联系电话:010-58900922(中心办公室)
  E-mail:office606@chinaaids.cn (中心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