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1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人类为抗击艾滋病付出了巨大努力,但该病目前仍是威胁全人类生命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张福杰教授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对付这个“全世界的敌人”,需要患者、医生、政府、企业等各界共同努力,把疫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
控制经性传播是我国艾滋病防控的重点和难点
在近日召开的艾滋病防治国际研讨会上,国务院防艾委办公室主任、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国强指出,要全面落实《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努力破解经性传播难题,确保防治目标的实现。
“我国艾滋病疫情整体处于低流行水平,经输血传播、母婴传播和注射吸毒传播已得到有效控制。”张福杰坦言,当前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依然严峻,防治任务十分艰巨。根据国家卫计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当前,性传播已成为我国艾滋病流行主要方式。
性传播与个人生活方式和行为密切相关,私密性强,干预难度大,控制艾滋病经性传播既是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点,也是当前面临的难点。“艾滋病防治不只是公共卫生机构的事情,也和国民社会经济发展、道德观念、健康意识等息息相关,做好疾病防控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参与。”张福杰说。
艾滋病早期症状隐匿 定期检测很重要
《行动计划》提出,最大限度发现感染者和病人,到2020年实现经诊断发现并知晓自身感染状况的感染者和病人比例达90%以上。“实现早期诊断既是对感染者和病人个体生命的挽救,也是对其家庭的挽救。”张福杰介绍,数据显示,过去5年里,我国首次接受艾滋病病毒诊断的人群中,中晚期病人占到30%以上。
“艾滋病发现困难和疾病本身的特点相关。”他解释,感染病毒后的早期症状就像是感冒,会出现疲劳无力、咳嗽、发热等表现,这些体征一般持续1-2周就可自愈。而随着急性感染症状的消退,艾滋病无症状期可长达6-10年,期间病毒仍在体内繁殖扩散,对人体造成缓慢、渐进式的损害。
近日,全球艾滋病预防联盟发布《艾滋病预防2020路线图》,指出要进一步加强预防领域工作。作为个人,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预防、阻断艾滋病?张福杰建议,健康人群应避免吸毒等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性行为,易感染人群关键是做好定期检测,“近几年,欧美部分城市已经开始对高危人群采用药物预防,目前已经看到局部地区的新发感染人数出现下降趋势”。
加强抗病毒治疗和检测 让更多感染者和病人获益
随着国家“四免一关怀”等政策的落地实施,我国抗病毒治疗的覆盖面不断扩大,相关工作也取得重大进展。“数据显示,我国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感染者和病人中,超过90%每年至少检查了一次病毒载量,其中治疗成功率达90%。”张福杰指出,即使抗病毒治疗成功的患者和HIV阴性的人群相比,发生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肝脏和肾脏损伤的概率明显增高,需要定期检查,做到早发现和早治疗。而增加可负担的抗病毒治疗药物品种,将有助于提高感染者和病人的生存质量,提高治疗的可持续性,有效减少HIV的性传播。
“1981年,全球发现第一例艾滋病病例;1983年,首次发现艾滋病病毒;1996年,鸡尾酒疗法问世……短短三十多年时间,人类对艾滋病和抗病毒药物的研究不断深入,目前已有六大类三十多种抗病毒药问世,有些因为比较严重的毒副反应已经被淘汰,全球现已迈入整合酶抑制剂时代。”张福杰称,新一代药物具有更强的抗病毒作用、更小的毒副反应、更少的药物相互作用、更不容易耐药四个主要特点。
2016年,世卫组织在更新的HIV抗病毒指南中首次将整合酶抑制剂多替拉韦钠(DTG)选入初治病人一线方案的备选方案。今年10月,美国根据地坛医院等4家中国医院参与的一项国际多中心DTG联合两个核苷类药物的二线治疗研究的出色结果,改写了美国的国家指南。据悉,该药于去年6月在华上市,但高昂的价格令不少患者望而却步。
如何保障更多感染者和病人能够用得上、用得起新药?张福杰认为,《行动计划》提出适时调整免费抗病毒治疗药品目录,新版医保目录收入更多抗艾药,国家加快审评审批防治艾滋病创新药等举措,都具有里程碑意义,“当感染者和病人有更多可负担的抗病毒药物选择后,将有助于提高用药依从性,改善治疗效果”。
张福杰指出,吃得上药只是开始,能长期耐受、坚持用药并保证治疗成功才是关键。如果抗病毒治疗失败,患者本人几乎没有任何感觉,只有通过检查病毒载量进行动态检测,目前我国仅要求每年检查1次。提高病毒载量检测频率,可以早期发现长期低病毒血症和治疗失败,及时更换药物,减少耐药的发生和传播。
此外,根据世卫组织发布的《2017年艾滋病病毒耐药性报告》,艾滋病病毒的耐药问题日趋严重。张福杰介绍,地坛医院对今年新入选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进行了耐药检测,结果显示,原发耐药率约为5%,对于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人群,加强耐药检测和监测也很有必要。(来源:新华网 记者:袁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