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新疆少数民族静脉吸毒人群人际关系网络对HIV传播的影响及干预模式研究(摘要)-全球基金四轮 |
|
|
|
|
|
2011-01-06
|
目的:发现和揭示少数民族IDUs、HIV感染者所在的人际网络关系(指静脉注射吸毒者的伙伴圈子)特点对艾滋病病毒传播机制的影响因素;探索在社区对静脉吸毒的干预模式,以降低少数民族IDUs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病毒的危险。方法:选择少数民族聚集的社区、美沙酮社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公安司法监管场所(戒毒所、监狱、看守所)的少数民族IDUs。通过调查、干预,调查前、后二次对照比较,了解少数民族IDUs这一人群艾滋病预防知识及相关行为改变情况。采用专业人员对IDUs的亲属、社区志愿者、同伴教育志愿者进行一系列干预能力培训及座谈;通过招募、发展志愿者对IDUs面对面的干预;志愿者对社区少数民族IDUs提供自愿咨询检测、针具交换、美沙酮替代治疗、抗病毒治疗转介服务;对目标人群发放适合少数民族IDUs阅读、观看的宣传材料等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少数民族IDUs毒品来源主要是黑市和吸毒伙伴提供。人际关系网络特点:“小”、“稳”、“密”、“平”的特点。经常在一起吸毒的朋友/伙伴平均人数为3人;72.8%(147/202)IDUs吸毒伙伴比较固定,交际圈子中的毒友相处时间平均3.5年;毒友聚会1周有4次;仅有13.4%(27/202)的目标人群圈子中存在“核心人物”。56.4%的IDUs近一年内能获得到父母或亲戚的一定经济资助、生活帮助及戒毒的劝告。最近一次、最近三个月、最近六个月共用注射器比率分别为22.8%(46/202)、24.8%(50/202)、29.7%(60/202)。调查目标人群HIV感染率为19.3%。25%(50/202)的IDUs有性乱行为;与配偶或同居者、临时性伴、“小姐”最近一次发生性关系时从未使用安全套的比率分别为:59.5%(120/202)、53.5%(108/202)、48.0%(97/202)。招募、发展的社区志愿者开展了对IDUs干预活动,提供了针具交换、美沙酮、抗病毒转介服务。通过干预,提高了少数民族IDUs预防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干预后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85.1%,比基线调查的81.9%高出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最近一次共针率从22.7%下降到14.4%,下降了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目前少数民族IDUs毒品网络人际特点决定了这一人群HIV感染相对稳定在一定水平。但由于这一人群由于安全套使用率低,不能忽视其向脆弱人群、桥梁人群传播HIV的风险。这一人群能获得的社区支持还不够,社区支持是他们建立起采取更安全注射行为和性行为的基础。在社区对少数民族IDUs的干预是有效的,同伴教育及社区干预模式可行。
|
|
|
附件: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