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防治效果评估方法学研讨班在浙江杭州召开

发布时间: 2017-11-20            来源:

  2017918日到22日,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防中心主办的“艾滋病防治效果评估方法学研讨班”在浙江杭州召开。来自国家艾防中心、云南省疾控中心、浙江省疾控中心、上海市疾控中心、广东省疾控中心、江苏省疾控中心等5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此次培训。

  研讨班特邀请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Roger Detels教授和 Ronald Scott Brookmeyer院士在此次研讨班上授课。两位主讲教授分别就HIV检测策略、生存资料分析做了报告。在场学员学习了HIV主要检测策略如交友网站检测宣传家庭自检等方法以促进检测。对于生存资料的分析,特别强调不能简单地根据不同类别(如及早抗病毒治疗组、推迟抗病毒治疗组、未治疗组)画生存曲线,需要同时考虑时间因素,在相同的时点进行不同组别的比较。

  针对中国艾滋病防治的第一个“90%”目标,两位教授讲述了疫情估计使用的EPP/Spectrum方法。建议根据样本来源分类,利用强制性检测的样本来源如孕检、术前检测来进行推算;针对中国艾滋病防治的第三个“90%”目标,讲解了如何确定合理的指标及分子分母的方法。特别强调:(1)指标定义需要根据所要回答的问题确定,不同的指标定义取决于所要回答的问题。(2)使用检测人数为分母的定义比较准确反映治疗效果,但是需要补充病毒载量检测比例等相关数据。(3)对治疗时间小于6个月的病人的病毒学情况进行抽样调查以弥补现有数据的不足。

  针对 “HIV单阳家庭抗病毒治疗减少HIV 感染”“低档暗娼减少HIV/STD 感染”“MSM 人群扩大检测和治疗”“15-20岁新报告HIV感染者疾病进展的研究设计和评估方法做了相关报告。在群组研究中,城市配对应根据基线调查后的相关感染率完成,否则可能会产生偏倚;疾病进展研究中确认感染时的年龄分段很重要,例如20岁被新报告HIV感染的人,很可能在15岁时就已经通过性行为如男男性行为被感染。同时,应使用队列方法观察整个疾病过程,如有的人首次CD4很高,但是很快就死亡了,这种人就不能判断为慢性进展者。

  针对“浙江省HIV检测率和BED阳性率变化趋势”“浙江省HIV新报告阳性分子亚型分析”“浙江省某县HIV传染源典型案例分析的评估方法做了相关讲解。特别需要关注的是BED阳性率不能够作为直接的率使用卡方检验比较,因为BED阳性率是通过复杂的公式推算出来的,原有的参数性质都已经改变。应该根据原有的参数再重新列公式再进行比较。

  此外,教授们讲解了“云南省德宏州HIV新发感染率队列”“HIV检测发现率的评估相关思路。在队列研究中,个体变量过少的情况下,可以酌情使用社区的辅助数据来评估新发感染率,如使用当地的总体抗病毒治疗率、CD4水平等因素;对于HIV检测发现率,教授们提供了一个公式,即从未被发现的存活的HIV感染者中找出他们被诊断捕获到的概率。目前这个概率可以从术前检测和孕前检测推断。

  通过此次培训班,来自各省和国家艾防中心的工作人员均表示在流行病学设计及统计分析上获益匪浅,在日后的艾滋病防治工作中会将此次培训班的内容加以应用,以获取更具科学性的结果。(艾防中心预防干预室 周楚)